近日,一张网图在北京的同学家长圈中迅速流传…… 
大中小学在3月开学是真的吗? 当然是NO! 2月19日下午,北京市教委火速通过官方微博辟谣: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各种信息就像潮涌般倾泻下来, 尤其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加速了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民间谣言不断,官方辟谣不断。 我们应如何在汹涌的信息浪潮中辨别真相呢?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个关键能力——媒介素养。 
事实上信息越易得,媒介素养教育越重要。今天东城区青少年媒介素养学院的老师们就带你来了解一下媒介素养教育第一课,如何判断新闻的真假。 IFLA(国际图书协会联合会)在2016年发布了8条指导原则,帮助网民辨识新闻。 
接下来,我们举几个例子,一起来练习一下。 考虑资讯来源 首先来看一看本文开篇那一则消息: 网传北京大中小学3月初开学,此信息是网民在朋友圈中转发,无信息来源,假新闻。 无独有偶。近日,有网民称,蒙古国捐赠中国的三万只羊,正在二连浩特市入境,并配以“羊群浩浩荡荡被赶往二连浩特市口岸”的视频。虽然“有图有真相“但是无信息来源,假新闻。 对此,二连浩特市互联网办公室官方公众号进行了辟谣。 
当我们看到一则新闻时,首先需要看新闻的出处,也就是信息来源。新闻媒体是具有采编权资质的新闻发布机构,如新华社、人民网、新京报等拥有专业记者团队的单位。相比较而言,个人博客、个人公众号、匿名平台等自媒体发布新闻的可信度较弱。所以,通过判断媒体的性质,可以判断新闻内容的可信度。更别说打着“我朋友说”、“政府内部的亲戚说”这类不指明具体人物、时间、地点的,更不要轻信。 这是个笑话还是个新闻? 如果新闻所提到的事儿太异乎寻常,那可能是讽刺性的。需要研究发布的网站和作者。 再看一例——有社交媒体称“钟南山院士说饮高度酒可以对抗新冠病毒”,甚至“有图有真相”。事实上酒精能用于消毒,但不代表喝高度酒能消毒。这则信息就是典型的“逗你玩”,图片也是经过拼接制作的。 
排除偏见 确认你现有的认知是否会影响对此新闻的判断。 
当我们在读新闻报道的时候,常常会带着“有色眼镜”。所以,我们需要发现此则新闻是否从多种渠道交叉核实了信息来源及事件经过,是否呈现出了多方声音。如果新闻报道只片面地采访事件一方,而让另一方失声,对于这样的新闻,我们应该保持观望,不予置评。 向专家请教 倡导专注于信息核实事务的网站,或通过官方渠道获得信息证实。 关注权威媒体机构的“辟谣平台”,这些平台为该则新闻的真实性提供指导意见。 



图片依次为中央网信办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腾讯新闻热点专题辟谣平台、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千龙网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最后,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信息时,先不要信。转发之前,先阅读内容,再核实信息源。做一名具备媒介素养能力的新闻小行家吧! |